至於出太大岔子。
而這卑沙城,上次他們就拿下過,雖然最後他們還是退走了,但在離開之前,他們也曾推演過,下次該如何和破了這卑沙城。
除了他之外,李績也已經到了指定戰場。
三方都沒急著動手,大家都在等。
等一個他們認為最為恰當的時機。
或者說,也在給高句麗一個機會。
只是他們這麼一折騰,卻是使得高句麗的將士和邊城的百姓人心惶惶的。
要打你就打,懸而不發是幾個意思?
而在日月山,當大唐的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所發展的時候,大明第一支南下進駐五部天竺的商隊,終於出發了。
這也正式意味著,大明開始開闢極南之地。
不過這事兒說起來也尷尬。
李承乾之所以如此匆忙的就要經略五部天竺,其實也屬實是無奈。
沒辦法,他當初思慮不周,選擇了這麼個落腳地。
雖然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,讓他藉助當時的環境,在短時間之內,完成了極為誇張的原始資本積累。
但他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。
大明沒有出海港!
短時間來看,這一點兒對大明構不成太大的威脅,但從長遠的發展角度來說,這卻是遏制大明發展的關鍵。
所以,李承乾當即就決定,趁著天竺五部混亂的時候,補上這個短板。
而這次,走五部天竺的領頭人,便是楊林的兒子,楊大郎。
當年,王德全、楊林、李勤儉三人追隨李承乾之初。
李勤儉是第一個跟隨李承乾來到西北的,而當時的王德全和楊林也將自家的嫡次子派了過來。
可這之後,李承乾直接一飛沖天。
王德全搖身一變成為了大明駐大唐的使節,賜禮部侍郎,而李勤儉更是官拜戶部侍郎,唯獨楊林,一直等到大明徹底拿下吐谷渾後,才正式步入仕途。
可說來諷刺的是,當初他可是第一個投靠李承乾的啊。
所以此番,李勤儉也是真想幫自家老兄弟一把。
若是楊大郎能在五部天竺的戰場上立下大功,不說戶部侍郎,一個主事之位,還是跑不了的。
對於他們的這些想法,李承乾自然也是心知肚明,不過對此,他卻是一句話都沒說。
不是說他也覺得虧欠了楊林。
那不存在。
楊林他們能有今時今日的地位,那是他給予的。
同樣的,他也可以不給。
他為什麼要虧欠?
至於說他為什麼不反對,其實很簡單,楊大郎的確是最合適的人選。
首先,去五部天竺的人得是自己人,還得是絕對心腹。
楊大郎絕對算。
畢竟他們是除了馬業等人外,最早一批追隨李承乾的人。
絕對的元老。
其二,此番前去五部天竺的人,還需精通商途,這一點兒就不用說了吧?
所以說,商賈世家出生的楊大郎,的確是最合適的人選。
縱使李勤儉有點兒私心,李承乾也是能接受的。
而此時,吐蕃,邏些。
邏些是哪裡呢?
邏些就是後世三么八奔赴的地方,也是無數人朝聖的地方。
當然,那是未來。
現在的邏些,還不如後世的一個集鎮大。
這還真不是誇張。
這麼說吧,後世的一個小縣城,放在這個年代,那也是相當炸裂的存在。
暫且不管這些,目光回到芒波傑孫波身上。
這會兒,他正和達步屈等人吃著飯。
因為還沒開春,嚴寒之下,眾人也都小口小口的嘬著大明特有的高度酒,以此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