達到1600度以上,甚至接近1800。
而除了設備之外,徐雲在原料方面也做了一些改進。
比如在煙煤在隔絕空氣煉焦,用焦炭代替煤作燃料。
又比如用灌鋼的方法脫碳等等。
當然了。
更關鍵的則是另一個步驟:
增加抽拉的風箱。
這步沒啥資源消耗,更沒啥人力成本, 就是比較累驢。
接著又過了一會兒, 齊格飛朝徐雲舉手示意:
「王公子,鐵水已成海綿狀了。」
徐雲快步走到槽口邊, 剛一近前,便有一股灼熱的氣息涌了上來:
「齊師傅,生鐵屑都加好了嗎?」
「加好了。」
徐雲見說一點頭:
「那就把鐵水切塊盛起, 放到第二層,通入氧氣。」
齊格飛在先前已經練習過了相關操作方法,因此沒費多少功夫,便將灌入生鐵屑的鐵水轉移到了反射爐的第二層。
反射爐第二層的溫度要比第一層低很多, 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不是煅燒, 而是......
通入氧氣。
或者準確點說是......
通入純氧。
沒錯。
純氧。
這也是徐雲有信心鍛造出雜質含量更低的鋼鐵的原因:
眾所周知。
製取純氧屬於有手就行的操作,不會真有人不會吧?
咳咳.....
考慮到反射爐內溫度極高的原因, 徐雲並沒有採用電解水制氧:
電解水制氧耗能大且不說, 還容易混合有氫氣。
氫氣一旦和氧氣的濃度達到一定的界限, 在反射爐內很容易發生某些迪達拉行為。
因此,這次徐雲選擇的是後世標準的實驗室制氧手段。
也就是加熱熱高錳酸鉀來收集氧氣。
首先徐雲通過老蘇的人脈找到了軟錳礦,這種而一種非常常見的礦石,汴京城中都能找到一大堆。
隨後將其與硝酸鉀加熱,產生錳酸鉀,再於鹼性溶液中與氧化劑進行電解。
這樣一來,就得到了高錳酸鉀。
蛤?
你問碳酸鉀是怎麼來的?
還記得製備氯氣時,通過酸梅湯鋪要來的硝石製作成的硝酸鉀鹽橋嗎?(見123章)
所以還是那句話:
徐雲搞出的發電機和電解池,遠遠不僅是為了炫技那麼簡單。
接著,他又指揮齊格飛,將傳輸氧氣的銅管移到了二層入口。
雖然銅的熔點只有1100度不到,但二層反射爐的溫度本就不高。
加之銅管只是連到槽口,因此可以不用考慮銅管會融化的情況。
「小心點...慢慢捅進去...它很敏感的...準備,要出了....你看好點,別讓裡頭的水濺出來....」
銅管中連接著老蘇設計的自吸泵,隨著閥門開啟,大量氧氣很快被輸送進了第二層。
這些純氧迅速與海綿狀鋼水中的碳、磷、硫結合,氧化後逸出通過驢兄拉動的鼓風口溢出。
短短兩刻種過後,便將鋼水的純度拉伸到了一個極其高的數值——相對於這個時代而言。
「可惜啊...可惜....」
看著已經進入最後階段的鋼水,徐雲不由微微搖了搖頭。
一旁的王稟見狀,不由問道:
「小王,你在可惜什麼?」
徐雲嘆了口氣,說道:
「咱們準備的時間不夠,相關技術設備也不足,硬體條件有些差。」
「所以理論上鑄造出的成品鋼鐵,耐久度至多只能達到尋常鋼鐵的十五倍左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