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大哈里發的第三任奧斯曼正是倭馬亞家族的,後來他被刺殺,第四任哈里發卻是倭馬亞家族的仇敵,而倭馬亞家族原本是麥加最古老的十二大家族之一,曾經他們的族長瘋狂反對先知。
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原本是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的堂侄,領靠著叔父任哈里發時給予的特權,把敘利亞經營成私人領地,這使的第四任哈里發遇刺後,他領靠強大的實力壓制其餘諸派,成功成為新的哈里發。
但是這位哈里發上位沒多久,卻宣布其子葉齊德為下一任哈里發繼承人,並隨後把大食的首都遷往自己的大本營大馬士革,如此一來,實際上就是把原來首領推舉制,改成了他們倭馬亞家族世襲制。
因此,如今的大食,也被稱為倭馬亞王朝,因為他們崇尚白色,故也稱白衣大食。
穆阿維葉上位幾年後,也漸漸穩固了自己的權力,他開始不滿於當年與大秦簽訂的城下之盟,不願意任由大秦把波斯大片富饒的土地占走。
尤其是當年大食內鬥激烈的時候,大秦聯合羅馬把大食的盟友阿克蘇姆滅亡後,又西進攻占了埃及多個港口地區,到後來,大食甚至不得不撤出埃及地區,埃及最終落到了大秦人的手中。
哈里發對羅馬人耿耿於懷,亡羅馬之心不死,穩固大權後,便開始組織大軍北上,連續發動了三次對君士坦丁堡的圍攻。
可惜每一次都敗於羅馬和大秦的聯合艦隊之下。
大秦風帆快船寶船,配上羅馬人的海上利器希臘火,三次殺的阿拉伯艦隊幾乎全軍盡沒。
眼看著破君士坦丁堡不行,哈里發穆阿維葉又想再奪回埃及,以斬斷大秦艦隊對羅馬的增援。
穆阿維葉親自率軍自敘利亞大馬士革南下,遠征埃及。
恰逢太上皇羅成西巡到了埃及,他當即接過埃及指揮權,徵召各殖民地的民兵、開拓騎士,還有遠洋艦隊、武裝商船等聯合起來。
在地中海,太上皇指揮的聯合軍大敗大食艦隊,將他們全部焚毀在埃及港口外,隨後太上皇指揮軍隊在陸上也大敗大食軍。
穆阿維葉倉惶敗退回大馬士革,損失水陸兵馬十餘萬,元氣大傷。
哈里發被迫派使者向大秦請和。
天寶六年。
太上皇和羅馬希拉克略皇帝的孫子君士坦丁二世,還有阿拉伯哈里發穆阿維葉在耶路撒冷舉行會盟。
在這次會盟上,六十六歲的大秦皇帝完全掌握著會盟的節奏。
戰敗者穆阿維葉因為對羅馬和大秦的接連征戰失利,其國內的四葉派反對者趁勢大興,為了避免羅馬與大秦反擊,四葉派又起叛亂,於是只能同意太上皇提出的和平協議。
經過三個月時間的協商,最後由羅成親自草擬的一份新三皇協議出台。
這份新協議取代了舊的大秦波斯羅馬永久友好協議,大秦和羅馬都承認了大食倭馬亞王朝的地位,但同時,倭馬亞王朝也正式也大秦羅馬締交友好邦交關係,並簽下三國邊界協議。
這份邊界協議規定了大秦與倭馬亞瓜分波斯,波斯高原和兩河流域歸倭馬亞,但呼羅珊和亞美尼亞歸大秦,裏海南岸地帶以及波斯東面沿阿拉伯海海岸俾路支山區都歸大秦。
另外關於阿拉伯半島,東部的葉門和阿曼都歸大秦,而西面的敘利亞歸倭馬亞。
但耶路撒冷及其以南之地,歸羅馬。
紅海南岸之地以及埃及,歸大秦。
大食人不得再侵犯亞美尼亞和小亞細亞,地中海東海岸諸島也皆歸屬羅馬。
這份協議對於大食來說,並不友好。但對於屢屢戰敗,而國內又有四葉派趁起叛亂四起的哈里發來說,簽訂這個盟約也是無奈之舉。
不簽,那麼羅馬與大秦可能就要發起反擊之戰,到時就得面臨東西南北四面夾擊,簽了,那麼大家就能暫時和平,一起做做生意各自恢復下國內安穩。
其實那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