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這條鐵路的話,成都府的糧食是出不來的,以往他們只能內部消化。那些土地不用怎麼管,一不小心掉些種子在地上,也能有個不錯的收成,幾月後去看就是一片糧食,收割回家就可以吃。
所以這個時代的成都人是慢節奏的、悠閒的。他們很少餓死人,因為凹凸曼都可以野生出來,但是沒有商路,夠吃就行,多出來的不值錢也賣不掉。
生產方面同樣,成都生產了也運不出來,除了尤其有名當做奢侈品的一些東西,譬如汴京那貴的駭人的蜀錦,其餘的東西不值得帶出來。於是大體上成都大頭百姓們就沒事做了,又不缺糧食,又沒有多餘的錢去紈絝,那麼閒下來後那些傢伙就掏掏耳朵,擺擺龍門陣之類的。
這就是傳統的形成,是古代就開始的,因為封閉,進不來也出不去。
後世的成都,在旅遊口徑上仍舊這麼宣傳,但實際上完全不是這個味道了。因為後世有事做,就都到處去做事了。於是成都的悠閒生活只是一個歷史傳說。實際上川人性子很急,做事風火。川軍戰力也不俗。糧食上的生產力更是能扛半壁江山的存在。
把成都的糧食資源釋放出來後,除了可以全面養活西夏、高麗倭島的人、換來工業利益外,更可不投入過多人口的情況下,就支撐住和北方蠻族打曠日持久戰爭的糧食。
其實如果道士不參與政治的話,高方平是真能容許風水學流傳的。因為這個世界上,是真有聚寶盆的。
這個時代糧食上的聚寶盆就是四川盆地。
用科學解釋的話,盆地內的東西不容易「水土流失」。眾所周知的,水往低處流,然後空氣之中游離著各種元素離子,會猶如灰塵一般的,慢慢的附著在大地上,再加上各種枯枝枯葉、動物糞便屍體屍骨什麼的在地上,經過光合作用,那些泥土就是養活人類最好的良田。
然而殘酷的事實是,大地上有風雨雷電,大風會吹走一些這類營養,大雨更會沖走這些營養,大水會從高處沖走這些養分,最終匯集在大河之中溜走。
所以古代的黃河泛濫,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,它能毀去人們家園的同時,卻是在水災之後還給當地一片沃野千里的良田。
這個過程從迷信來解說:土地需要修養,當人類對低處的土地過度掠奪之後,大自然就會從其他地方調集資源來修復。這是自然的「輪作」。
從科學來解說就是能量守恆。被無情大水所吞沒的一切生命和營養元素,它最終會匯集在低處,以豐厚的糧食產出,來養活另外的一群人類。
所以其他地方的水土會流失,會變遷,這就是俗稱的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」。但是盆地不容易改變。盆地內沒有風,元素的沉積屬於自己內部消化,然後水往低處流。那些帶著各種營養元素的四川盆地水滋養,最終就匯集在成都平原上。
這就是天府之地形成的要件,也是風水上說的聚寶盆。只要把丁二的雜技糧食技術帶進成都平原,那片無需輪作修養的土地,真能產出驚人的糧食。
說起來土地是如同人一樣,累了就需要補充,需要修養的。自李唐之後,關中土地過度的貧瘠,就是因為被歲月過度開發,得不到休息,風沙又大,不利於土地的休養生息。
土地用養分孕育出糧食,但它自身也需要養分的補充,這是能量守恆。土地肥沃,會野草瘋長,但是不重要,有草的地方就有蟲子,鳥把蟲子吃了,然後把屎拉在土地上,牛把草吃了,牛屎也拉在地上。剩餘的草,枯萎之後也變為了養分落在土地上,這些就叫腐殖土,也就是說這是平衡的,犁一邊後就可以種植了。
所謂生於斯長於斯,這片土地的人種植了糧食吃了,如果把屎拉在這個地方,死後也埋在這個地方,那麼在能量守恆之上,水土就沒有流失。如果人把這裡的糧食吃了,卻跑去了別的地方拉屎生活,那就叫肥水流入外人田,這片土地就需要歲月來修復,這就叫輪作。
然而這個時代的成都平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