戰略轟炸之所以能稱之為戰略,就在於它所攻擊的目標,可能會給國家戰略造成影響。這裡說的可能,是因為各個國家的實際情況都不相同,即使轟炸同一種目標,造成的後果也會有所差異。
比如說針對平民目標的轟炸,戰爭初期德國和英國都嘗試了這種戰術,但事實證明這並不能讓敵方的底層民眾屈服,反而在政府輿論的推動下,把對死亡和毀滅的恐懼轉化成了國家凝聚力,以及對那些恐怖製造者的刻骨仇恨。
徐峻認為這種戰術也不適宜於在蘇聯境內使用,任何針對蘇聯平民的轟炸,都等於是在變相幫助莫斯科做宣傳,讓普通民眾變的同仇敵愾,緊密團結在鋼鐵慈父的身邊。
歷史上美國對東京發起了燃燒彈攻勢,幾乎燒掉四分之一個東京市區,美軍故意避開了皇宮和政府機構,目的就是想要讓這些當權者親眼目睹恐怖的毀滅力量。但是地獄般的景象根本嚇不倒政客和軍閥,在強大的國家機器面前,民眾的聲音根本就微弱的可憐,反而導致了全國上下民族主義情緒再次高漲,民間團體開始自發的捕殺那些跳傘的美軍轟炸機組成員。
歷史上真正讓日本人屈服的不是對平民的屠殺,而是對日本國本可能傾覆的恐懼,如果當年美軍繼續堅持要推翻日本的天皇制,那麼兩億玉碎可就不再是糊弄平民的口號,更可能會變成屍山血海造就的事實。
德軍的戰略轟炸目標名單里,第一個劃掉的就是居民區,無論是莫斯科還是列寧格勒,摧毀城市內部建築物的工作,將交給陸軍和附屬航空兵部隊來執行。
而蘇聯的工業生產體系,從原料開採到冶煉加工,從交通運輸到能源系統,所有那些直接或者間接轉化成真實戰鬥力的工礦企業,都將是德國戰略轟炸機群的狩獵目標。
所以情報收集工作的重要性再次擺在了帝國元首的面前,他需要這些戰略目標的詳細資料。如果你連目標是什麼、在哪裡都不清楚,那還談什麼戰略轟炸行動。
德國的情報收集工作此前一直是國防軍的短板,對這一點徐峻已經相當的了解,不能都把責任推到德國情報員的能力上面,當然他們中間有些人確實也蠢到了一定的境界,但是考慮到他們現實中的對手,無論是fbi還是mi6,gru還是kgb,這些機構隨便哪一個都比德國保安總局要更加專業。
英國軍情局就不用提了,手端德國小手槍,神勇無敵占士邦,別以為電影裡全是編的,事實其實比電影還要誇張。德國派往英國的間諜,很少有撐過三個星期的,除了基礎訓練上有問題,最主要的是英國有一堆不成文的風俗習慣,不在當地住上個十年八年,你壓根就不可能了解,結果德國間諜往往在這些被英國人視為常識的問題上漏洞百出,平白給對方增添了一堆笑料。
蘇聯那邊的問題其實也一樣,蘇維埃建立二十多年,國家內部很多風俗習慣和沙俄時代完全不同了。光是一個相互之間的稱呼方式,就分成上級對下級,下級對上級,相互平級之間有資歷差異的,沒有資歷差異的,本部門內部的,不同部門之間等等,這套在外人眼裡根本分辨不出差異的規則,而在系統內部的工作人員卻分得清清楚楚涇渭分明。所以要是換成一個對此一知半解的德國間諜,或許兩三句問候就可能會露出馬腳來。
而蘇聯國內清洗再次擴大之後,整個社會上下都瞪大了眼睛,似乎每個人都保持著高度警惕,時刻準備發現身邊隱藏的叛徒和外國間諜。在這種環境下,以往訓練的那種德國情報員根本不可能有生存的機會。
如今德國官方派遣到蘇聯的情報官員,因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緣故,身份根本就是半公開的。相對來說蘇聯間諜的生存條件要好得多,他們往往持有第三國的公民身份,讓德國保安總局短時間內很難加以甄別。
帝國情報局也就是「奧丁之眼」針對蘇聯這種特殊環境,拿出的應對方案實在不多,首先是儘可能僱傭俄羅斯裔的間諜,最好還在俄國境內生活過一段時間的那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