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實上,呂武才不敢過度放縱。
他可不想來個英年早逝。
是吧?
只不過,努力一點造小人,往大了說是壯大人類這個群體,往小了講則是關乎到家族的開枝散葉。
要是身份到了一定的地位,夫妻那點事會附上更大的意義。
在接下來的幾天,呂武決定像個春秋人那樣,將生活節奏放慢下來。
老呂家在一年半的時間裡得到高速發展,其實很不符合這個年代的速度。
不止是春秋時期,哪怕是到更後面,社會的氛圍其實都是慢節奏。
花上數個月的時間去規劃某件事情。
再花上一兩年的時間用在準備上面。
等真的開始動工,真正完工都是數年之後了。
工業時代的到來,才是開啟快節奏的起始。
只是,誰讓呂武是個現代人,思維上講究的是幹什麼事情都追求效率。
當然了,古人的慢節奏一部分是思想上的原因,還有就是受於生產力的制約。
老呂家的建設速度會顯得快速,主要原因是呂武清楚自己要幹什麼,做出了規劃方案,進行了人力上合理的分工。
對要完成什麼而去進行合理的勞力分工,看著好像是一種常識,但也只是對於現代人而言。
要是在古時候掌握了年度計劃表的製作,又能根據實際情況去進行規劃,絕對會是國士級別的人才。
就在呂武刻意的控制下,他還是沒有更多的時間用在幾位夫人身上。
其實這樣就對了。
有事業的人,不管是男是女,真沒有多少的空閒時間,用在談情說愛上面。
雙方都忙碌還沒什麼,一方太忙,另一方太閒,必然是會發生點什麼糟心事。
不過,呂武至少大多數時間是在家中辦公,不用每天朝九晚五的出門和進門。
因為韓無忌和趙武在老呂家的關係,外部的消息有陸陸續續地傳過來。
魏絳則是待了幾天就走了。
晉國在春耕結束後,對齊國、宋國、衛國、曹國發出召集令,他們也先後響應了號召。
這一次晉國召集小弟是因為鄭國立了新君之後進行挑釁。
欒書的意見就一個,鄭國新君太沒有逼數了,需要出兵去敲打一番,再將已經教育了一段時間的鄭君送回去繼續領導鄭國。
出兵是發生在春耕結束後的沒多久,當時晉景公的病情還在不斷反覆,只是相對來說病情穩了一些。
晉國會合了齊國、宋國、衛國、曹國派來的軍隊,選擇經過周室地盤的路線,逼近鄭國的邊境。
呂武聽到的消息是,鄭人得知晉國召集小弟要來打,沒開打之前就先派人服軟,獻上了很有誠意的賠禮,又將老鄭君接回去繼續當領導,消弭了這一次戰爭。
這個鄭國與晉國有國境接壤,同時與另一個霸主級別的楚國也有很長的領土邊境線。
曾經稱霸過的鄭國,時過境遷之後被兩個霸主級別的國家夾在中間,是一件非常苦逼的事情。
很多次晉國與楚國交戰,戰場要麼是在鄭國,不然就是離鄭國不遠,能不苦逼嗎?
呂武不知道的是,鄭國其實是一個老牌投降國。
簡單的說,鄭國受到晉國的威脅,選擇的不是抵抗,很乾脆地獻上賠禮表示服軟,倒向了晉國這一邊;等楚國發現鄭國竟然倒向晉國,他們不爽就會威脅,沒等楚軍集結完畢再開拔北上,鄭國已經派出使者在前往楚國的路上,要做的也是投降。
晉景公薨了。
按照慣例派出足夠份量的大夫前往周王室匯報,也會廣派使者前往列國告知。
周王室當然會派來有份量的人。
列國同樣會派人到晉國。
既是哀悼晉景公的死亡,也是祝賀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