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景呆坐良久,直至午後太陽西斜,眼見時候已經不早了,他起身下了草坡,步入竹林,穿過曲折幽深的竹林小徑,走上鄉道,往家行去。
這一世他有一副好皮囊,即使大病初癒,縞素麻衣,依舊難掩風采,他今年十七歲,身高已有七尺四寸,約合一米七左右。
相貌亦稱得上超群拔俗,尤其一張額頭生得寬闊飽滿,瑩潤光潔,令整個人神采奕奕,比起前世消瘦眼鏡男的形象高出不少。
時下正當農忙時節,道路兩旁埋首于田間勞作者極多,劉景一路行來,所見土地十有八九皆屬劉氏所有,而劉景自家有田七十石。
石,乃是荊南地區舊制,即一石種子播撒之地。劉景家的田屬於中田,平均每畝需用稻種三斗,十斗一石,一石稻種可播田三畝有餘,七十石約合二百三十餘畝,在劉氏族中屬於中產之家,比上不足比下有餘。
那些袒露上身、犢裩裸足,形容卑微之人,多是劉氏各家的奴僕賓客;頭戴斗笠、單衣窮褲,神態平和者則多是劉氏族人。
一族之中既有官宦豪家,亦有平民小戶,富貴之家自然有奴僕賓客代勞,尋常之家無力蓄奴養客,只能自耕其田。
除此之外,還有一些貧困戶,無田無地,以族中幫傭為生計,和奴僕幾乎無異。
當世耕地效率低下,大家以二牛三人進行耦犁,即用丈余橫木駕於兩牛頸上,一人在前牽牛、一人持按犁轅、一人負責秉耒。此法可謂時下最快捷之法,只是太過耗費人力畜力,非大家承受不起。
中家唯有退而求其次,以單牛挽犁,速度同樣不慢。至於小家,由於缺少耕牛,僅靠人力翻地,農具材質不一,手段極為落後。
又行出約一刻鐘,便可看見一堵厚重如同城牆的夯土堅壁拔地而起,這是劉氏塢的外牆,原本規模有限,於永壽四年(公元158年)增築修繕而成,也就是三十七年前,當初擴建塢壁的初衷,是為了抵禦日益嚴重的荊蠻的襲擾。
自光武中興漢室以來,荊州長江以南漢民人口急劇增長,荊南四郡之中,長沙和零陵二郡人口曾先後突破百萬之數。要知道南面的交州七郡全部加在一起也不過才二百萬出頭,北方涼、並二州更是只有區區幾十萬,不及長沙、零陵一郡之人口。
漢民開荒拓土之時,不可避免侵犯到本地土著利益,隨著時間的推移,漢蠻矛盾逐漸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。
東漢立國百餘年間,漢、蠻可謂三年一小戰、十年一大戰,荊南四郡每一寸土地都侵染著雙方勇士的鮮血。
這種對峙直到荊蠻主力武陵蠻被大漢朝廷不斷討伐、招撫、分化,日益衰敗,形勢才發生根本性轉變,自此之後,長沙三十多年未再爆發過蠻亂。
雖已無慮荊蠻威脅,可塢壁並未失去用武之地,八年前長沙豪傑區星自稱將軍,率眾萬餘人攻圍城邑,剽掠鄉里,聲勢浩大,在時之名將孫堅赴任長沙太守,平息禍亂前,很多地方皆遭到賊人洗劫,而劉氏一族能夠保得周全,皆賴塢壁之功。
劉氏塢及周邊合稱龍丘,丘,和聚、落一樣,意為眾人聚集居住之地,是後世「村」的雛形。
跨入斑駁陳舊的門樓,內里世界盡收眼底,這裡就是他的家,及劉氏九族共居之地。
此九族不同於後世,指的是上至高祖(曾祖、祖、父),下至玄孫(曾孫、孫、子),加上同輩,合稱九族。
因為塢堡規模有限,很多族人平日居住在平鄉各地和臨湘城內,只有受到蠻夷賊寇致命威脅時,才會躲入塢堡避禍。
一個族群內,富貴者有之,貧窮者亦有之,宅邸形制天差地別,大家重堂高閣,富麗堂皇;小戶茅茨竹廬,簡陋寒酸。
很快劉景便望見了自家宅邸,他家很好辨認,大門兩側立有兩棵大槐樹,皆已經歷百餘載風雨,枝繁葉茂,冠蓋如雲。
由於家中之前代代有人出仕,累積不可謂不厚,他家宅邸規模放眼整個族中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