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四個月沒有開書,我一直挺不好意思回答。
實際很簡單,就是前陣子,我對未來的理解,越來越悲觀,以至於我根本寫不出來「好玩」的東西,而我又不可能逆著自己的本心去寫。
如果只是去寫兩極分化、賽博朋克,那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東西。
我朋友都說我太文青了,說賺錢最重要,別的放一邊,但是…
不是我不想賺那些「好賺的錢」,而是我不會。我對賺錢毫無牴觸心理,但並不是說,我去迎合市場,我去寫好寫的東西,我就能成功,因為我和大多數作者不一樣,我的寫作水平是很弱的,我是純粹是理科生,只是偶然端了文科的飯碗。
我還是擅長寫理性、寫邏輯、寫智斗,所以只能搞文青病,只能去寫自己想寫的。
我不得不承認,半年多之前,我對於AI、大模型的理解非常粗淺。最近我去參與了幾個項目,又蹭了好多行業會議,我明白AI的未來就是--更具備生產力的工具。
可能說,半年後,我會重新這樣說今天的自己,但這不重要。最近幾個月,我一直在思考兩件事。
第一,什麼樣的未來,是好玩的。
第二,我們怎麼才能有這樣的好玩的未來,有什麼樣的路子。
…
前幾天,我碰到了津市數據局的哥們,這個部門是剛剛成立不久的部門。
在我這本書剛開始寫的時候,實際上數據局已經存在了,但是當時我不知道,我是按照我的理解去想的。
真正接觸到數據局的朋友,和我想的差不多,這個部門目前並不是什麼高精尖的人才組合,他們的組成人員基本上都是抽調的,技術人員集中在央級和省級,主要負責的是數據資產方面。
數據局現在的普通人,實際上工作還是材料、報表那一套套,更多的是為未來管理、處理國家數據資產搭架構,還是非常年輕的部門。到今天,這個部門成立大概整一年。
未來兩年會有很大的變革,AI的終端產品會逐漸出現,也便於很多人來看這本書。
嗯,我還是要寫出來的。
最近給我感觸最深的,其實不是科技的進步,我本身就很了解各個大廠,科技走到哪一步、大概要去做什麼,我了解一點。
我感觸最深的,是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,也就是是MIT的教授寫的《power and progress》。
這本書感興趣的可以去讀一讀,雖然目前沒有中文譯本,但是用AI翻譯的話,其實閱讀起來沒什麼障礙。
這本書里提到,科技的發展,其實會加劇馬太效應,讓富人能夠更方便地把財產集中起來。
這樣的現象已經成為公認的事實,而AI的出現,理論上會進一步加劇馬太效應,讓資本家更容易賺錢,讓普通人更容易失業。
這樣的未來,讓我怎麼寫呢?
但這兩位教授也講了一些解決方式。
第一就是教育。我們必須讓普通人學會使用AI,就像我們教老人們用手機、用電腦一樣,現在的70後到10後,我們必須成為AI的使用者,讓AI轉化為每個人的生產力工具。國家要為此投入巨大。
第二是加企業稅等等。
第三第四啥的不講了,有興趣的自己去看看。
他們一共提了不少解決方案,主要是涉及財產分配方案。
這讓我想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由於當時各國資本沒有可以逃的地方,所以西方各國對這些都是收重稅,社會福利就很好。
但後來隨著1991年的格局變化,再加上多重原因,資本可以去很多地方避稅,使得馬太效應空前嚴重。
簡單的說,你是A廠,我是B廠,假設咱倆壟斷了本行業,如果都收50%稅,其實無所謂,但是如果B想辦法去了某島,只需要20%稅,那麼,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