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表情若有所思。
實話實說。
徐雲的這套邏輯並沒什麼問題,也就是靠著放大去探索細微的物體。
實際上在徐雲出現之前好些年,老蘇就想過利用水晶製作放大設備的可能性。
畢竟在《新儀象法要》中,老蘇親筆繪製了14副星圖,記錄了1464顆行星。
這也是後世收集的全天星圖中,保存在國內的最早星圖。
歐洲要到14世紀文藝復興後,才會將星圖拓寬到1022顆,並且記錄了一些基礎星象。
不但比老蘇晚了兩百多年,數量也比老蘇少了一大截。
當然了。
另一幅刻錄有1350顆的唐代敦煌星圖,在時間上比蘇頌星圖還要早一點。
但遺憾的是。
它在一百多年前被斯坦因盜走,現存倫敦不列顛博物館,因此不算在國內保存的星圖之內。(這也是件很氣憤的事情,感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,當初我在不列顛博物館見過部分文獻,心情極其複雜)
作為一位曾經仰望過星空的當代大家,老蘇自然也曾經想到過,能否利用水晶的放大效果去觀察星空。
比如在老蘇的書房裡,此時就存放有一台簡易的望遠鏡。
不過它的倍率只有五六倍,放大效果有等於無,珍藏價值反倒要比實用價值更高一點。
不過有了這麼些物件和過往經歷打底,老蘇在聽聞徐雲的介紹後,興致也愈發濃烈了起來:
「小王,你的說法老夫勉強能夠理解,推論之下也沒多大問題,不過不知顯微鏡此物」
徐雲眨了眨眼,很快明白了老蘇的想法:
「老爺,您是不是想問顯微鏡能不能製作出來?」
「然也。」
徐雲沉默片刻,繼續道:
「想要製作一架簡單的顯微鏡倒也不難,傳聞在風靈月影宗內,這屬於極其簡單的技術,但凡有手就行。
不過與針筒和發電機一樣,想要製作顯微鏡,材料方面也需花費一些錢財和精力」
老蘇聞言,連忙追問道:
「小王,需要哪些物件?」
徐雲想了想,報出了幾個名稱:
「首先自然是要玻璃,而且還不是一般的玻璃。
其中一種需要使用源自火山口的礦石製成,另一種的材料則需要用到江南西路特有的一種銀灰色黏土
其次便是膠水、木板、釘子等若干物件。
對了,之前製作好的酒精也要一些。」
diy顯微鏡。
這在後世的技術宅圈子裡,算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兒。
當然了。
這裡指的是光學顯微鏡。
生物老師沒被氣死的同學應該都知道。
顯微鏡的原理其實很簡單,說白了就五個字:
凸透鏡成像。
顯微鏡結構主要由目鏡、物鏡、載物台和反光鏡組成。
其中目鏡和物鏡都是凸透鏡,焦距不同。
並且物鏡的凸透鏡焦距,要小於目鏡的凸透鏡的焦距。
物鏡相當於投影儀的鏡頭,物體通過物鏡成倒立、放大的實像。
目鏡相當於普通的放大鏡,該實像又通過目鏡成正立、放大的虛像。
因此經顯微鏡到人眼的物體,都是成倒立放大的虛像。
反光鏡則用來反射照亮被觀察的物體,一般有兩個反射面:
一個是平面鏡,在光線較強時使用。
另一個是凹面鏡,在光線較弱時使用,可會聚光線。
顯微鏡的放大倍數=目鏡x物鏡,同時現在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最高就是1600倍,那些說可以放大幾萬倍的光學顯微鏡都是在忽悠人
這個倍數的原理涉及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