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夏民族五千年以來,華夏人的體質和力量,彼此間並沒有太大的區別。然而同一個民族,在不同的時期內,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強弱。造成這種截然不同的結果,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信仰和精神。
當漢高祖為大漢民族注入非軍功不得封侯,這才有了三尺青鋒覓封侯,封狼居胥、伏波定遠,漢家鐵騎威懾四邊。這才擁有了江山所至,日月所照皆為大漢之臣妾和犯我強漢雖遠必誅的豪邁。
自永嘉喪亂以來,隨著諸胡肆虐中原,漢家百姓的血性漸漸迷失,這才造成晉軍十萬不敵兩萬羯騎。說到底這還是信仰上的迷失,這是精神上的嚴重不自信。高敬宗就是要為華夏民族重新注入尚武的基因,重新注入江河所至,日月所照皆為華夏之臣妾的自信。
「何謂華夏,各書有各解,朕有個簡單的解釋。古往今來。在這片大地上,出現過許多優秀的、閃光的、讓人說起來就要豎起大拇指的難以企及的人。他們或者建立了旁人難以想像的功勳,或者有著旁人為之佩服的思想,或者承受住了旁人無法承受的艱難,做到別人不敢想像的事情,我們說起華夏,能代表華夏二字的,是這一些人。」
高敬宗接著道:「人固然有各種缺點,自私自利、貪生怕死、驕矜狂傲,克服他們,把你們的後背交給身邊值得信任的同伴,你們會強大得難以想像。有一天,你們會成為華夏的脊樑,所以現在,我們要開始打最難的一仗了。」
東晉昇平四年十日,高敬宗改元乾順,公元三六零年就是乾順元年。
自乾順元年四月二十日那時起,燕夏之戰的戰火就未曾有過停歇。
在高敬宗用水師封鎖黃河情況下,最初的戰爭,基本都在黃河之北的冀東地區打響。燕軍在太原王慕容恪的指揮下,二十萬人馬殺向冀東地區。慕容恪率領燕軍,步步為營,推向冀東邊界。
這一次這二十萬燕軍名義上是燕軍,事實上實際都是投降燕國的漢人新附軍,多達二十萬新附軍在大量鮮卑人的監軍下,浩浩蕩蕩的推往冀東。
隨著這二十萬大軍推進,燕國各地的援軍還在各地集結、向冀東平原殺來。
這浩浩蕩蕩的興兵,威勢如天罰。此時在冀東的只有夏軍第一量這支尚不足五萬人的部隊。
在北臨燕山南臨渤海這數百里的戰線上,劉牢之率領夏軍第一師對二十萬燕國大軍展開了猛烈的攻勢。
按說冀東地區的地形對夏軍是極為不利的。除了北段令支附近的燕山山脈還有一些連綿的山勢、複雜的地形對夏軍有利。但是南段的冀東平原卻非常不利。但是夏軍採取的攻勢靈活而多變,伏兵、陷阱、針對平原地形而精心安排的陷馬坑和平面拒馬槍,讓燕軍吃夠了苦頭……
最關鍵的是,夏軍第一師背靠渤海灣,可以隨時利用海路的水師部隊得到補給或撤退。這場仗自四月二十正式打響,燕軍二十萬大軍攻陷了多處第一師防禦的地點,然而等到燕軍攻破夏軍守御的地點,最終還是悲哀的發現,他們損兵折將攻占的地點,空無一人。
歷時三個月的冀東戰役,在燕軍付出五六萬人馬的傷亡後,不得不以燕軍鎩羽而歸而告終。
第一師五萬大軍過黃河,其時冬日未至,五萬大軍雖然陣亡兩萬餘人,然而部隊卻不降反增,部隊越打越多,居然在劉牢之的逐步擴編下,膨脹到十餘萬大軍。
劉牢之算是徹底學會了高敬宗的游擊戰精髓,就在燕軍鎩羽而歸時,第一師已經擴編成的五個戰兵旅,分批進攻。
漸漸的燕軍也學乖了,他們往往受到夏軍軍迎頭痛擊後,便龜縮在燕軍控制的城池中,不在出城。第一師便利用農村包圍城市的辦法,占領燕軍控制之外的農村。一旦燕軍出城圍剿夏軍,夏軍各地的鄉勇便挖斷道路,或是火燒,或是水淹,或是利用地形和房屋對燕軍展開進攻,特別是經過高敬宗土法提煉猛火油製成的燃燒彈,成了夏軍的致命利器。不少燕軍在夏軍的大火蔓延中被大片大片的焚燒烤焦。
猛烈的火攻、夜襲,尤其是針